2016年5月31日信析
本欄上周三指出,內地企業違約形勢急轉直下,且在企業借貸水平偏高、經濟面臨下行壓力、中央似乎傾向不再大規模放水下,內地企業債務危機已萌芽,爆煲風險與日俱增(見2016年5月25日本欄及5月19日「沿圖論勢」)。更糟糕的是,企債風險有跡象禍延至理財產品市場。
近年內地理財產品市場快速發展,同樣存在不少隱憂,部分甚至與企債問題環環相扣,包括以下三方面:
一、理財產品市場以不尋常速度膨脹
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於今年初發表的《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(2015)》顯示,截至去年底止,合共有426家金融機構經營理財產品業務,相關產品數量超過6萬款,產品賬面餘額達23.5萬億元(人民幣.下同),相當於內地GDP的35%,餘額較2014年底增長56.46%,短短3年間激增2.3倍【圖】!
值得留意的是,非國有銀行去年理財產品的賬面餘額達9.91萬億元,市佔率為42.17%,比大型國有銀行高出5.28個百分點,反映去年內地流動性異常緊張,中小型民營銀行更依賴這類產品作為籌集資金的來源。
二、理財產品互持現象日趨普遍
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,以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、銀行存款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為主,佔整體資產值分別達51%、22.4%和15.7%,合共達八成九,另有7.8%投資股票市場。不過,隨着內地可提供高息回報的投資工具買少見少,近年出現不少理財產品持有另一理財產品博取高回報的怪現象。
根據英國一間獨立研究社估算,內地理財產品背後持有的投資工具中,有約2.6萬億元屬於其他理財產品,相當於總賬面餘額的11%,也是2014年4960億元的5倍!該研究社估計,高達八成半的理財產品出現互持情況。因此若個別理財產品出事,便可能火燒連環船,令投資者對該類產品失去信心,並殃及銀行體系,尤其打擊中小型銀行的資金來源。
三、理財產品持有不少企業債
如前所述,理財產品持有大量債務,其中當然包括企業債。目前理財產品已成為內地企債的最大投資者。正如早前本欄分析,隨着違約事件湧現,理財產品虧損的風險也愈來愈大;由於理財產品普遍互相持有,倘若爆煲,後果可能非常嚴重。換言之,企債危機可能禍延至理財產品。若情況持續變壞,將動搖投資者持有理財產品的信心。
理財產品是不少內房企業和中小型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,年期一般較短,所以十分依賴不斷發新債冚舊債。2012年時任中行(03988)董事長的肖鋼(後來出任中證監主席,今年初離任),曾呼籲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。他說:「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,由於期限錯配,要(不斷)用『發新償舊』(債務)來滿足到期兌付,本質上是『龐氏騙局』!」由此可見,若企債違約問題禍延至理財產品市場,並損及投資者信心,相信屆時便是這個「中國版龐氏騙局」爆煲之時。這對中國經濟有何啟示?除非阿爺再「科水」救市,不然企業資金鏈恐怕會斷裂,金融動盪將無日無之。
近年內地理財產品市場快速發展,同樣存在不少隱憂,部分甚至與企債問題環環相扣,包括以下三方面:
一、理財產品市場以不尋常速度膨脹
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於今年初發表的《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(2015)》顯示,截至去年底止,合共有426家金融機構經營理財產品業務,相關產品數量超過6萬款,產品賬面餘額達23.5萬億元(人民幣.下同),相當於內地GDP的35%,餘額較2014年底增長56.46%,短短3年間激增2.3倍【圖】!
值得留意的是,非國有銀行去年理財產品的賬面餘額達9.91萬億元,市佔率為42.17%,比大型國有銀行高出5.28個百分點,反映去年內地流動性異常緊張,中小型民營銀行更依賴這類產品作為籌集資金的來源。
二、理財產品互持現象日趨普遍
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,以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、銀行存款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為主,佔整體資產值分別達51%、22.4%和15.7%,合共達八成九,另有7.8%投資股票市場。不過,隨着內地可提供高息回報的投資工具買少見少,近年出現不少理財產品持有另一理財產品博取高回報的怪現象。
根據英國一間獨立研究社估算,內地理財產品背後持有的投資工具中,有約2.6萬億元屬於其他理財產品,相當於總賬面餘額的11%,也是2014年4960億元的5倍!該研究社估計,高達八成半的理財產品出現互持情況。因此若個別理財產品出事,便可能火燒連環船,令投資者對該類產品失去信心,並殃及銀行體系,尤其打擊中小型銀行的資金來源。
三、理財產品持有不少企業債
如前所述,理財產品持有大量債務,其中當然包括企業債。目前理財產品已成為內地企債的最大投資者。正如早前本欄分析,隨着違約事件湧現,理財產品虧損的風險也愈來愈大;由於理財產品普遍互相持有,倘若爆煲,後果可能非常嚴重。換言之,企債危機可能禍延至理財產品。若情況持續變壞,將動搖投資者持有理財產品的信心。
理財產品是不少內房企業和中小型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,年期一般較短,所以十分依賴不斷發新債冚舊債。2012年時任中行(03988)董事長的肖鋼(後來出任中證監主席,今年初離任),曾呼籲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。他說:「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,由於期限錯配,要(不斷)用『發新償舊』(債務)來滿足到期兌付,本質上是『龐氏騙局』!」由此可見,若企債違約問題禍延至理財產品市場,並損及投資者信心,相信屆時便是這個「中國版龐氏騙局」爆煲之時。這對中國經濟有何啟示?除非阿爺再「科水」救市,不然企業資金鏈恐怕會斷裂,金融動盪將無日無之。
內地人一般都不會存定期。
回覆刪除大部分都用来買這些理財產品.
因为利息高,年期短.我以前也買過
这些产品很多都唔用來買企債.
如果有问题的话都幾大劑
早走早著,遲走瞓唔著!大陸D嘢好難睇得通!
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。
回覆刪除